
與愛同行白永恩神父基金會 一場朝聖的回應
與愛同行白永恩神父基金會
一場朝聖的回應
■文.圖/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
▲左起:嘉蘭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志明一路導覽陪伴,與仁愛修女會蔡益仙修女、黎氏妮修女,以及吳岱玲姊妹,於籌備重建近20年的嘉蘭天主堂前合影,見證地方信仰重燃的堅持與盼望。
▲健走活動開幕儀式,由來自宜蘭縣頭城鎮仁愛修女會蔡益仙修女(左)帶領活動祈禱與祝福,寄寓參與者以平安和喜樂邁開每一步。
▲蔡恩忠神父為朝聖者導覽金崙聖若瑟天主堂,細心講解聖像、彩繪玻璃和聖經故事,完美融入排灣族圖騰、服飾、陶甕等傳統文化,在建築各個角落處處可見。
▲抵達終點站的身障者像是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,難掩臉上的成就感與喜樂。
在台灣最東南角,山海交會之地,南迴公路吸引無數遊人探訪。在更深處的山谷與部落之間,有許多遊人未曾尋訪的沿山小徑,10年來,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訪視服務車與社工的腳步從未停歇,「我們走的不是觀光路線,而是改變生命的道路。」
自2014年起,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走入台東南迴四鄉——太麻里、金峰、大武、達仁,陪伴身心障礙者與其家庭,在資源稀少的原鄉角落,找回生活自立的可能與尊嚴的生活。他們學會搭乘交通工具、走出家門進入服務據點,參與藍染、繪畫、烘焙、手作等作業活動訓練,勇敢融入社區。這些微小卻堅定的步伐,如種子在泥土中緩慢發芽,悄悄地開出希望的綠意。
與礙同行 走出的信仰
為了讓身障朋友走進社區、認識原鄉文化,並藉由健康運動累積成就感,白永恩神父基金會自3年前發起「與礙同行——健康齊步走」,同時也邀請社會大眾陪伴同行,實踐共融精神。「與礙同行 健康齊步走」活動自舉辦以來已邁入第3屆,每一年活動規畫,皆選擇不同的南迴地區部落作為主軸路線。從大武、太麻里到今年的嘉蘭,期待讓來自各地的陪走志工不僅陪伴身障朋友同行,更能藉由腳步走進南迴,深入認識原鄉的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。
活動當日,吸引來自全台近2百位夥伴參與。2公里的路程不長,卻因為有許多人牽著手、推著輪椅、陪著同行,而走得特別深、特別動人。每一步,都象徵著對土地的關懷、對人的接納,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回應。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鍾榕榕說:「這不只是一場健走,更像是一場活出信仰的朝聖。」
嘉蘭 重建的不只是房屋更是信德
今年的路線繞行曾遭風災重創的嘉蘭村。2005年與2009年,海棠與莫拉克颱風讓嘉蘭村被迫遷村2次,過程中,也奇蹟似地無人傷亡。健走當天,負責導覽的前村長林教廣指著已乾沽的河床:「我們本來住在那裡,2次颱風陸續沖蝕3條街道。」
然而,信仰在災後重建也日益更堅定。金峰嘉蘭天主堂被洪水摧毀後,每個主日借用教友的客廳舉行並參與彌撒——「天主沒有忘了我們」。十多年來,教友每日清晨6時在工程地點繞行祈禱:「我們相信天主會給我們一座教堂,因為祂是供應的天主。」如今,教堂雖仍搭著鷹架,卻早已成為一座希望之塔,靜靜地見證著天主臨在的力量。
金崙黑教堂 朝聖中的文化對話
由於南迴地區交通遙遠,外縣市參與者多在活動前一日抵達。基金會特別安排參訪金崙聖若瑟天主堂,當天非常幸運,巧遇教堂重建時設計原創者——蔡恩忠神父,由他親自導覽。
蔡神父以「我們是一個身體,各有不同的肢體」為設計靈感,融合排灣族圖騰與信仰符號,打造這座俗稱「黑教堂」的文化與信仰交織之作。今日,金崙聖若瑟天主堂已成為當地天主教信仰與部落文化的精神象徵,也是一處值得走訪的朝聖地。
禧年 是繼續走下去的理由
「論望德,要喜樂;在困苦中,要忍耐;在祈禱上,要恒心」(羅12:12)2025年禧年的主題是:「朝聖的人民,滿懷希望。」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走的這條路,或許沒有華麗的標語,卻是一條真實且持續的朝聖之路。
這不是一場活動的結束,而是一段生命的延續,我們願意伸出雙手,緊握住弱小弟兄的手,因為,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愛;我們願意成為天主愛的器皿,持續陪伴同行。
我們也誠摯邀請您一起:1.為偏鄉的服務祈禱,讓愛的根紮扎得更深;2.小額捐款支持南迴身障者生活與訓練,讓他們走得更穩;3.走進部落親身朝聖,看見土地重建的力量,也讓心被更新。
願這禧年,不只是我們信仰的回顧,更是我們選擇如何繼續愛、繼續走的開始。讓我們一起,用腳步走出信仰、用愛實踐天主的召叫。

▲台東重建捐款專案

▲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F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