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回归圣经原意 怀念故教宗方济各
从回归圣经原意 怀念故教宗方济各
■文/胡国桢神父
▲《愿祢受赞颂:照顾我们共同的家园》(Laudato si')
▲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?一起同心照顾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▲耶稣邀请我们不只向人传报福音,更向一切受造之物诉说他的爱与救恩。
每次使用教宗方济各颁布的《愿祢受赞颂:照顾我们共同的家园》通谕(Laudato si')做默观祈祷时,都特别怀念年轻时,每天所念的文言文〈天主经〉。
尤其是这一句「尔旨承行於『地』,如於『天』焉。」可惜,现今我们每天念的白话文是「愿祢的旨意奉行在『人间』,如同在『天上』」。
其实,白话文的翻译,并没有把这句祷词原来的圣经意义,完全地表达出来。这句祷词的圣经原文在《圣玛窦福音》第6章第10节:「愿祢的国来临:愿祢的旨意承於地,如在天上一样。」(《思高圣经经译本》之译文)
教宗方济各给我们时代带来的最大贡献,就是藉《愿祢受赞颂》这篇通谕,向全体基督徒推荐、希望我们能善度「宇宙性灵修」。
梵二之前,西方教会的神学和灵修学观念,几乎全只以「人」为中心,好像天主创造的整个宇宙,都只是人类的附属物,都只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,所以,人类可以任意支配使用宇宙间的万物(包括滥用)。
耶稣基督复活所带来的救恩,也只是为了给人类享用而已,其实,这样的理念只是给旧约圣经《创世纪》第1章,做了不恰当的诠释而已,而且,还违背了耶稣升天前的嘱咐:「你们往普天下去,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。」(谷16:15)耶稣不只希望我们向「全人类」传福音而已,而是要向「一切受造物」宣传福音。
其实,天主在创世之时,就已经将他的「神性」,深植於万有身内,成了宇宙间每个事物的DNA(基因)。这就是《圣若望福音》作者所强调的「圣言成了血肉,寄居在我们中间」(若1:14)的本意。
「圣言」从起初,就与天主在一起创造了宇宙间的万物:「万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;凡受造的,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。」(若1:3)而且,在这圣言内的「生命」(天主的神性,即存在於宇宙万物及我们身内的DNA),就是人的「光」(若1:4)「光在黑暗中照耀,黑暗决不能胜过他。」(若1:5)
其实,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「光」的,肉眼只能透过光,看见宇宙间的万物;换句话说,我们是可以看到万物身内的天主之「神性」,我们可以在宇宙万物身上看到天主,这就是「宇宙性灵修」的精要的义理,也就是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的重要精神之所在。
「尔旨承行於『地』,如於『天』焉。」这里的「地」,指的是天主创世时创造出的整个「受造界」之总称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「整个宇宙」。这里的「天」,指的是天主「神性」所彰显的境界。
「天」与「地」之间,有所谓的上、下之分,是人类在发现「大地是个球体」之前的宇宙观。如今,我们已经知道:并非「地在下,天在上」,美国的天,确实是在我们台湾之地的下面。所以,「我们活在地下,天主的住所在天上」的说法,已经不合时代了。
总之,「尔旨承行於『地』,如於『天』焉」:这里的「地」,我们今天应该懂成天主所创造的「整个宇宙」(「人间」与「整个宇宙」相比,连九牛一毛都不如);这里的「天」,我们今天应该懂成天主「神性」之所在。
天主的「神性」不只是存在於我们头顶的天上,而是在创世之时已经临在於整个受造界,成了宇宙间每个事物之内的DNA(基因),充满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宇宙之中了。
我们可以在宇宙间的每个事物身上,看到天主的神性之爱;也可以向整个宇宙中的万物,表达出我们对天主之爱,这就是教宗方济各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的基本精神所在。
在几个月前,有一次台北总教区钟安住总主教受邀,来到我们神学院的耶稣会团体,与我们一同用餐,餐后与我们聚谈。当时,有一位神父老师向钟总主教提建言,是否有可能把白话文〈天主经〉中的「愿祢的旨意奉行在『人间』,如同在『天上』」,改回「愿祢的旨意承行在『地』,如同在『天』」?
钟总主教的回应是,可先让这个议题在教会内讨论,如果大家都认为适当,主教团可以考虑。
本人期盼许久,却都还没看到有人把这样的议题提出。如今,值此趁悼念教宗方济各之时,心怀感恩他颁布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的恩德之际,卑微地公开,仅以此文,向台湾地区主教团进言,此刻是该重新审视将白话文〈天主经〉的译文,使其更忠於圣经原始意义的时机了。